心斋与坐忘修行讲解说明 作者: 破无明 时间: 2017-07-25 分类: 养生 阅读:923 次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意就是,颜回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先心念专一起来,关闭外在的声音,感知内在的声音,不要执着于念头,只是感受呼吸就好了。你就这样只是感受呼吸,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念头就没有了,达到一个空的状态,这就是心斋。 庄子告诉我们,心斋就是静下来,坐在那里,关注呼吸,哪怕每天只有一小段时间。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心灵开始感知你的身体了,你的心灵与身体开始和平相处了。当你的心灵与身体达到统一的阶段,就能获得一种力量,就能获得幸福快乐的真谛。心斋就是能够让心灵与身体合二为一。心斋,也就是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心斋是体道的方法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的本性是虚和通。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 心斋的修养历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心志专一是心斋的重要基础。于外,要放下耳目听闻对外物的执著。耳朵、眼睛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器官,但当人过于依赖及使用这些器官时,往往就会被外物所蒙蔽,离本性越来越远,故曰“耳止于听”,《徐无鬼》:“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所以应“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循耳目而内通。于内,要洗去个人心中的知、欲,使心不被贪欲所蒙蔽,不被智巧所歪导。气的本性为虚,听之以气,就是听之以虚,当心渐渐沉静下来,进入纯一的本然状态时,即到达了虚的境界。虚是心灵的空纳,能包容万事万物的各种不同变化与差异而不生分别之心,故曰“虚而待物”。道的本性也是虚,冲虚自然。人能虚而待物,便可与道相通了。所谓“唯道集虚”,并不是说外在的道集于心中,而是以心灵之虚来体悟道。如此,便到达了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大宗师》:“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所谓“堕肢体”“离形”,就是忘身。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忘记身体的存在,而是要消除由眼、耳、鼻、舌、身向外驰求所产生的无止境的欲望,摆脱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种种牵累,凝神聚气,反观内照,实现 对形体的超越。所谓“黜聪明”“去知”,就是要摒弃人世间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智慧”,去除由知识累积而形成的种种成见和障碍。总之,“坐忘”就是经由自我纯化的过程,超越形体和心知的限制,做到万虑皆遗,使心怀虚静空明,进入与“大通”同一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便可“同则无好”,“化则无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通就是道,因此坐忘就是得道。《庄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能够做到忘物、忘天、忘己的人,也就是做到了“坐忘”。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 宋代曾慥在《道枢·坐忘篇》中说:“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 “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历程都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其主要内涵都是虚静空明,其终极目标都是与道合一。无论从事任何“艺”与“技”,都必须心志专一,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凝神静虑,消除所有内在的杂念,涵养虚静之气,直到心怀空明澄澈,能够虚而待物,才能与“道”相合,达到“化”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庄子的“心斋”与“坐忘”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心斋”与“坐忘”是庄子在外部环境极端恶劣,个人身体自由无法得到保证的境况下所提出的一种通过离弃躯体、封闭感官感知,排除人的生理欲望,去除心理和精神思虑的修养途径。因为身体上的自由无法保证,庄子只好藉此途径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相信,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个人的不幸和社会的艰难,但是我们可以转化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心斋”与“坐忘”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可为现代人涤除内心负累,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健康心理提供一些可贵的借鉴。不过,人们并不都是有大智的人或是艺术家,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悟道,从而进入自由的状态的。那么,对于普通的人,若想摆脱生活的苦累,过上轻松舒适的生活又该怎样做呢?虽然达不到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那种通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要求,或许我们可以从“心斋”、“坐忘”中找到一些使普通大众都易于接受的方法。使普通大众在为生活奔波劳累而感到不自由的同时,也能保持精神的自由。在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后,还能有个良好的心态,从而对未来生活还能充满希望。 借鉴庄子“心斋”、“坐忘”思想中的精神内核,减轻对自我的过度执着,可以减少现代社会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沉重压力。庄子通过“心斋”、“坐忘”告诉我们,人之所以在与外物接触时会产生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绪,是源于对“自我”的过度执着。减少甚至消除这些痛苦的根本方法在于“丧我”,即忘记自我。现代人在追求价值和行为过程中,以“我”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参考系,一旦“个人”受到触及,与环境发生矛盾,主体的心理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在面临物我矛盾之时,对自我的适度消解可一定程度减轻人们内心的痛苦焦虑,减少外在环境对心灵的伤害。借鉴“心斋”、“坐忘”的修养途径,可以为我们减轻对自我的过度执着提供可行的方法。 庄子的“心斋”、“坐忘”,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于人们修养的方式。这种“静修”只是让人们暂时忘却身边的烦恼,抛下一切问题,只是单纯地体验内心安宁的感觉。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人们感到生活是一种煎熬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静修”来缓解身心的疲惫。通过静修,个人可以发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在生理上,会出现心律运动平和、血压下降等现象;在心理上,静修之人可以以平和之心看待事物,更能观察事物的本质,也能训练知觉的敏感性,并且长期静修者,还可以减压、祛病、养生,和更重要的开悟,以逐渐能够达到宇宙与我合一的境界。 标签: none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一篇: 闭目养神十五法:闭目养神具体讲解 下一篇: 台湾学者曾仕强老先生去世 患癌后依旧乐观:人生是来享受过程,而不是来计较结果的,结果每个人都一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