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脑效率,要注意这10点 作者: 破无明 时间: 2022-11-23 分类: 记忆 阅读:194 次 提升大脑效率,要注意这10点 1、只“输入”不“输出”,大脑很容易中途“放弃” 大脑主要通过感觉区“输入”信息,并通过运动区“输出”信息。在此,“输入”指的是“理解”,“输出”指的是“实践”。去美术馆欣赏精美的画作,聆听顶级音乐家演奏音乐或者观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并为之感动时,感觉区都有可能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想要锻炼大脑的感觉区,去现场听音乐、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是非常重要的。 2、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反复“输出” 利用肢体输出信息时,“运动区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画画、唱歌、写作等等,需要做出运动来进行表达的时候,信息输出的准确度取决于运动区学习回路得到锻炼的程度。与通过很小的契机就能得到飞跃式发展的感觉区相比,运动区的学习只能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仅仅是观看,是无法锻炼运动区的学习回路的。 事实上活动身体才能活动大脑。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比如参加各种学习班、绘画、运动、音乐等等。亲自尝试之后你就会发现,“啊!原来是这样!”实际上,切身的体验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这时,“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3、增加时间压力,思维和行动会变得敏捷 即便知道“输出”对于运动区的锻炼来说很重要,自己也很想迅速行动起来,但是大多数人的行动力往往不足。“时间压力”是指通过给自己的工作设定时间限制,来增加大脑的负荷。按时完成任务时产生的喜悦能够锻炼大脑回路。和学习不一样,工作中没有“正确答案”。有时一味地想要追求完美,就会不自觉地一拖再拖。但是这样的话,不管过多久都没有办法“输出”,也就无法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好是坏,很多时候不能如期按计划向前推进。 敦促自己强行输出,对保持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平衡也很有帮助。给工作设定时间限制的方法,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做法很简单。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我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工作”,然后努力实现就可以了。最理想的目标设定,就是设定一个“对自己来说稍微有点难度”的目标。相当于“自己和自己签订了一个不合理的合同”。在给工作施加时间压力的时候,不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1~2个小时之内需要完成的同一件事上是很重要的。我把这种方法叫作“1小时大脑准备法”。 4、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的秘诀,在于丢掉琐碎信息 GTD的第一个流程就是收集,尽量不要让信息都堆积在大脑里。当场约好时间,当场记下来。 5、放空自己,大脑会进入自我整理模式 在大脑的最深处有一个叫作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静息态脑回路,是大脑处于放空状态下才会启动的一个大脑维护机制。当大脑处于任务状态下,比如在思考、工作、与人交谈时,默认模式网络就会自动罢工。 那么,具体什么时候才会开启这个模式呢?比如,当我们在冥想的时候,或者散步的时候,默认模式网络就会自动开启。因为此时的大脑并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处于一个待机状态。也就是说,默认模式网络其实很容易被激活。“什么都不做”有时比冥思苦想更有效。 6、长时间沉浸在无聊状态中,大脑会逐渐停止成长 一个人长时间沉浸在无聊的状态中,大脑就会慢慢习惯无聊,逐渐停止成长。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事先觉察自己的无聊感,积极寻找一些新事物来满足我们喜新厌旧的大脑。读书、运动、听音乐这类多给予大脑良性刺激。积极主动制造一些生活中的乐趣。 7、阅读高难度文章能培养“概念脑” 阅读高难度的文章,能够提高我们“看见整片森林”的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概念脑”。所谓读书,能够接触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不需要100%理解书中内容。换言之,文章这片“森林”中每一棵树的具体情况并不需要全都掌握。这也是语言的一个特质,即使不明白意思也能读下去。也就是说,语言并非达到某一水平才能传达其意。 8、写自传是对大脑最好的训练 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以敷衍的态度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定要带着热情去写,将这种热情化为鲜活灵动的文字。想要写一篇高质量文章,却又不知从何写起的人,首先我建议他“提前写自传”。缅怀过去、畅想未来,这些工作都是在大脑中的颞叶皮质联合区中进行的。在这里对过去的记忆和体验做一个总动员,让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9、起床后3小时是大脑的黄金时间 早晨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是最灵活的,做事的效率也是最高的。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段黄金时间,一整天我们的大脑都会保持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把那些自己目前还没有做到的或是今后想要去挑战的事情放在这个时间段做最为合适。 10、收集每一点进步,大脑会逐渐变得快乐 将生活习惯作为改变的一种手段并加以利用其实是最有效的。甚至说得极端一点,只要将“心目中的自己”习惯化,总有一天你会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因为这是一种伴随着喜悦的习惯,突触的连接方式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 标签: none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一篇: 男孩开窍晚,是因为大脑太“贪玩” 下一篇: 背书老是反复忘?记住这5个高效记忆方法的核心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