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道教 下的文章

吕祖养生歌

1.不负春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2.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3.奉真修道守中和,铁杵成针要琢磨。此事本来无大巧,只争日逐用功多。

4.息精息气养精神,精神丹田气养身。有人学的这般术,便是长生不老人。

5.如鼎沸,如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于君。

6.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

7.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需求我自然真。

8.举世人士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绝嗜欲,戒贪痴,莫把神灵暗里欺。

9.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三清路上行人少,畜类门前争入去。

10.人人气血本通流,营卫阴阳百刻周。岂在闭门学引气,正如头上又安头。

11.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神仙不肯分明说,迷了千千万万人。

《黄庭咒》

黃庭,一般人俗稱它為「心頭」,修行家稱它為「靈台」,佛陀稱它為「煩惱根本」,老子則稱它為「黃庭」。

      為什麼老子稱它為黃庭呢?

     「黃」是五色之中,以此比喻心境上的天然無染、不墮分別取捨的意思。「庭」是元神所居之所。人身一股五元未判真氣的感應中樞,該處是元神所居之家庭,故稱為「庭」。

一位博友说,《黄庭咒》这个秘咒威力无比,不但能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在默念中帮助别人调理。虽然,我至今还没有用《黄庭咒》帮人治过病。但在我感到疲劳或身体不舒服时,只要一念《黄庭咒》意念集中某部位,就感到丹田(精)、膻中(气)、泥丸(神),似乎有一股热流涌入体内,果真不舒服的感觉瞬间就消失。

  • ** 《黄庭咒》
         黄庭真人,剑印随身。**
  • 斩关夺隘,风火雷霆。
  • 泥丸上将军,统领九部神。
  • 涌海下将军,统领九部神。
  • 丹元中将军,统领九部神。
  • 神威正将军,统领九部神。
  • 四九三十六,各按本宫营。
  • 真人有命,速速来临。
  • 听吾号令,守卫黄庭。
  • 一不许妄动,二不许妄行,三不许惊恐,四不许张声。
  • 各列斧旌位,各防邪魔精。清清净净,郁郁冥冥。雷声一震,大显威灵。
  • 带虎符,佩龙文,夺三关,心太平。
  •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 **
      

       从泥丸、涌泉、丹田、神威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咒语的力量,常人看来是普普通通的。竟然意守"精气神",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真是不可思议,可见咒语的奥妙无穷,变幻莫测。
      **

城隍爷、土地爷、灶王爷:区别是什么?

可能你的身边未必会有许多道观,但一定会有城隍庙和土地庙,也一定见过灶王爷的神位。

作为百姓最为熟悉的三位“爷”,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接地气的三位神明。那么你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吗?

记载与传说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因此城隍爷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各地城隍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

土地爷,顾名思义源自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上古时期,土地爷有着较高的地位,后来随着神仙队伍的壮大,土地爷的地位也就逐渐下降。虽然土地爷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神阶地位较低,但是在民间信仰中却有着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土地庙。

相传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奉祀香火,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而土地神也被信众作为财神供奉,乾坤生万物。也是神明体系中比较基层的“公职人员”,也是最亲民的神仙。

灶王爷,又称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君、灶神。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

各自的司职

城隍爷是各个城池的守护神司法神,他领导着一支庞大的团队。团队工作掌管管辖区内人们的生死、奖罚、祸福以及生人亡灵,也审判人们的功劳与过错。

不妨可以把城隍比作一个衙门,人们可以将自己的事向城隍爷诉说,请求城隍爷定夺与裁判(一些阳间定夺不了的事可向城隍爷“告状”求得其帮助)。除此,城隍爷团队还负责“冥途路引”。人亡故后前往地府需要路引,而这类路引则需要去当地的城隍庙,盖上城隍老爷的大印方才有效,或者有举行法事的道士法官盖印出具,也可以。

土地爷作为基层的“公职人员”,掌管地域之间的通行,以至于阴魂精怪不至于越境扰乱阴阳秩序,守护边境安全。曾有本庙越南信士将亡人牌位带过国内供奉,祖先夜里入梦哭诉,过境之后土地爷不给放行回不去故里。

通天达地,出入幽冥。道士行科演教,表疏上达,亦有赖土地神沿途护送传递。阳人故去,中国北方如有亡人过世,必须拿着亡人名讳,生庚和大限时间给当方土主报信,阴魂也是暂停土地(社主)庙中,等待泰山府差来阴司,勾消亡人的信息,带往地府。

乾坤生万物。得土地承载得以延续。五谷也得土地滋养,以供养命。社稷之神,农耕文明中,土地的意义也变得极为重要。所以土地爷也被奉为土地财神。土可生白玉,地可产黄金。所以也被商家作为财神供奉。

灶王爷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王爷还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北方习俗则于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从职能辐射的范围上来看:城隍爷>土地爷>灶王爷。

如何祭拜

民间最普遍的对三位“爷”的祭拜方式,就是去各类城隍土地庙以及灶君像前焚香祝祷。除此之外,若与三位神明感应颇深,可以在其的诞辰称颂宝诰,以求神明的庇佑。

(一)

城隍爷宝诰

(诞辰:农历五月十一)

社稷古公,天下正神,铨福国显忠之行,禀赏善罚恶之仁,都邑之主,诸郡侍从,所隶十三布政,案判一十八司,庙社万年,恩扶亿劫,设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权,运神力以护郢川,遇阴兵而驱夷寇,至灵至圣,乃正乃公,护国保宁佑圣王威灵公感应尊神。

(二)

土地爷宝诰

(诞辰:农历二月二)

一方土谷。万姓福神。秉忠正烈。助国卫民。应承简命。座镇一方。黎庶瞻仰。司职功曹。掌传丹忱。上达天苍。义贯九天。善恶昭彰而响应。灵通三界。功过纠察以分明。巩固金汤。奠安社稷。大忠大孝。至显至灵。护国佑民。大喜大舍。福德正神。太上加封。土谷尊神。玉帝敕奉。主坛镇宫。土地明王。福德正神。

(三)

灶王爷宝诰

(诞辰:农历二月二)

志心皈命礼。

命承北斗,位镇东厨。为五祀之尊,得九灵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灾祥。记录功过,权衡善恶。造化悉由于水火,万民皆赖为陶甄。祸福总归于善恶,六耗悉皈于醮谢。四时迪吉,八节呈祥。叩之则应,有感必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志心皈命礼。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赐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镇阴阳,保佑家庭。何灾不灭,何福不增。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志心皈命礼。

位司喉舌,经理庖厨。录人间功过之因,依期上奏。体天地生成之化,覆佑下民。驱不正之鬼神,扫尘中之疵疠。一家吉庆,合宅昌荣。朝夕承匡扶之仁,庚申察是非之目。雍雍瑞相,赫赫灵祇。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玉皇心印经》或《心印经》。《玉皇心印经》是道士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经文: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有什么区别?应选择哪个版本阅读?

《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有什么区别?应选择哪个版本阅读?

《道藏》者,道教一切经书之总集也。《道藏》,是道家经典文献和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也是研究中国道家文化、道教经戒科仪、符箓、内丹、养生、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医学、化学、天文、矿物学、地理、文学、哲学、音乐、艺术等的重要文献。

一、《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版本的区别
在谈论《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两套道家经典丛书的区别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具体是指哪两个版本。

历史上最早将道经称为《道藏》,是在唐初高宗时候。现在存世的官方编修的《道藏》,是明代正统年间编成的《正统道藏》,以及明万历年间的《万历续道藏》。

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掠,在烧毁《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贵古籍的同时,也将明《道藏》印刷经板焚毁,从此世上最完整的明版《道藏》仅存北京白云观一部,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地道观还有少量《道藏》幸存,可惜残缺严重。

显然,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完整程度不同的《道藏》,是不可能供大家阅读的。

目前普通读者可以接触到的《道藏》,通常是指以下两个版本:

《正统道藏》:
也称《道藏》,1988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分为36册。

《中华道藏》:
2004年1月,《中华道藏》作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组织编修,华夏出版社出版,分为48册,第49册为索引目录。

虽然这两套《道藏》是有可能接触到的,但是纸质版售价都在2万元以上,这也不是普通读者可以承受的。

以下是这两套《道藏》在当当、京东网上的售价:

图片 | 纸质版《正统道藏》、《中华道藏》价格昂贵
图片 | 纸质版《正统道藏》、《中华道藏》价格昂贵
图片 | 纸质版《正统道藏》、《中华道藏》价格昂贵
图片 | 纸质版《正统道藏》、《中华道藏》价格昂贵
《道藏》纸质书不但价格昂贵,还非常重。例如《中华道藏》精装版,每册重量为1.6公斤左右,将索引册计算在内共49册,总重量为80公斤左右。相当于一个人的重量,非常不便于携带、阅读。

编修《道藏》的价值,显然不是以天价将读者拒于千里之外而束之高阁。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目前网络上流传着不同版本的PDF电子版的《正统道藏》、《中华道藏》,可以下载阅读,等将来时机成熟再购买纸质版收藏。本文末有两套《道藏》的下载链接。

二、《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内容的区别
《正统道藏》的内容特点:
《正统道藏》根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明代正统年间刻印的《正统道藏》,和万历年间刻印的《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出版,共收入道书1476种,合5485卷,因为是影印出版,具体字数难以统计。

《中华道藏》的内容特点:
《中华道藏》以《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增补了新出文献和旧藏遗漏的重要材料,共补入经书百余种。《中华道藏》共收入道书1526种,合5500多卷,约6000余万字。

例如,《太平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原书170卷,但是明代的《道藏》只残存了57卷。《中华道藏》编委根据《太平经钞》和其他27种引书,基本恢复了《太平经》170卷的旧貌。后来在敦煌文书发现有《太平经》的残片,尤其是《太平经》总目,这对于认识《太平经》旧貌意义重大,这些材料都收入了《中华道藏》。又如《老子》,增收了郭店简本和汉墓帛书本,还收入了一部重要的范应元注本。

三、《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编目分类的区别
《正统道藏》的分类体系:
《正统道藏》是依“三洞四辅”七部对道经进行分类的,但这个分类体系有一个重大缺陷,即只适合唐代以前的道经。明《正统道藏》延用“三洞四辅”作为类目,使得各部所收经书显得杂无统续,不仅查找不便还使人难窥门径。

《中华道藏》的分类体系:
《中华道藏》在道经分类方面,尊重道教旧有的经教体系,保留“三洞四辅”名目,但对所收经书根据其内容性质、时代先后、门派归属,重新分类编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法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目录索引七大类。该分类获得了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会审定批准。

四、《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出版形式的区别
《正统道藏》是影印本:
《正统道藏》根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明代正统年间刻印的《正统道藏》,和万历年间刻印的《万历续道藏》为底本拼贴影印出版。分类、排版、文字标点、甚至阙佚讹谬等等均保持原貌。如下图所示:

图片 | 影印本《正统道藏》
图片 | 影印本《正统道藏》
《中华道藏》是排印本:
《中华道藏》重新对所有道经排版,使用更清晰的现代印刷字体、繁体字竖排版形式,采用新式标点,并校勘旧典中的各种谬误,重新补佚、校注、标点。同时,对于原经一种分作数种,或数种合为一卷的情况,在《中华道藏》中酌情进行了改编。如下图所示:

图片 | 排印本《中华道藏》
图片 | 排印本《中华道藏》
五、总结:《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哪个版本最好?应该选择哪个版本收藏阅读?
通过以上对两个版本的《道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重新排版印刷的《中华道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文字、排版更清晰易读。同时,收录的道经也更全面,数量更多。

而影印版的《正统道藏》则保持了经书的原貌,更接近道经要表达的原意。

《中华道藏》虽然纠正了《正统道藏》的谬误,但是,影印版的《正统道藏》因为保持了原貌,也避免了现代重新排版过程中的失误。6000多万字重新排版校对,没人能保证百分百正确。作为指导修行的经典,哪怕错一个字,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何况,以现代人的古文造诣和道家修为境界,是否有能力判断原版的对错?众多古籍排印本中,有意或无意的弄巧成拙的例子太多了。

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两个版本都收藏,对照阅读。在对影印本没有特别的偏爱情况下,可以日常阅读排印本《中华道藏》,遇到重要、关键的经文或语句,再参照影印本《正统道藏》核对,可确保不会因版本谬误受影响。

纸质书一套在2、3万元以上,各购买一套不现实,可以先从电子版阅读。PDF电子版《道藏》免费下载,保存、携带方便,可以在手机、电脑中随时随地阅读。

以下为本网站baiyunju.cc在网络上收集、整理的《正统道藏》、《中华道藏》全集PDF电子版,及其详细目录文件: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免费下载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免费下载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免费下载

《正统道藏》PDF电子版,包括正文36册、《正统道藏》详细目录文件一个。36册分卷为最通用的电子书PDF格式,可以在手机、电脑上使用通用阅读软件打开。《正统道藏》目录文件为html网页文件,可以直接点击在浏览器中打开,并可以按“Ctrl+F”快捷键搜索所需道藏经文。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下载,可以在手机端、PC端转存、下载、阅读。

出版说明
该书为16开本,共分36册。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共同协作,于1988年3月影印出版。

本版《道藏》,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基础影印出版,因此也称为《正统道藏》。《正统道藏》与《中华道藏》https://baiyunju.cc/3602 同为道家经典古籍全集,不同的是《正统道藏》为影印版,《中华道藏》为重新排版印刷出版。

《道藏》根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明代正统年间刻印的《正统道藏》和万历年间刻印的《万历续道藏》为底本拼贴影印,共收入道书1476种,合5485卷, 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现今收录完备,版本价值极高,可堪阅读和收藏的道教经典文献。

《道藏》是中国道教经籍的总集。是今天我们从事道教研究的基本资料。自唐宋以来,《道藏》几经编纂,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藏》,其内容相当庞杂,除道教经戒科仪、神仙传记一类著作外,还有相当多医药、卫生、养生、气功、内丹、化学、矿物学、天文、地理、诸子著作,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是研究我国道教、历史、哲学、文学、社会风俗、音乐、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道藏》不仅是古代道家名著和各种注释,以及道教经典、符箓、科仪、著述的总汇,还广泛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古籍(只是儒家的经典和著述被排除)。例如它对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的诸子著作,一概收辑在内。

还有许多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例如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素问元气玄珠密语》、《黄帝八十一难经》、《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千金方》等,药学要著《图经衍义本草》、《药石尔雅》等,有的是在其他方面找不到的书。

秦汉方士以及后来的道士在炼丹的过程中,行外丹术的实际上做了大量的物质转化试验工作,在化学上有所创造发明;行内丹术的实际上在生理学上做了锻炼和运气的实验工作,这些方术的记录只是在《道藏》中才有保存。例如,道士在外丹炼丹的过程中无意发明了炸药,其配方是保存在《道藏》中馨字号的《真元妙道要略》中,这是科学技术史上非常重要的史料。

《道藏》中还有许多地方志和记传,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重要资料。在文学方面如邵雍的《伊川击壤集》、丘处机的《磻溪集》、谭处端的《水云集》、郝大通的《太古集》等等,都是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所以,《道藏》是研究中国文化、医学、科技的一大文献宝库,不仅仅限于研究道家哲学和道教教理典仪的需求。

PDF电子版部分图片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封面图片
封面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
PDF电子版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内页图片
内页图片,左侧栏文字书签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内页图片,道符
内页图片,左侧栏缩略图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内页图片
内页图片
《正统道藏》免费下载方法
百度网盘丨电子书下载链接
本资料来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所有。

提示:

目前道藏电子书文件被百度网盘识别并屏蔽分享,导致所有形式的分享链接都会无效,因此也暂时无法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发送链接。正在想办法修复链接,非常抱歉影响了大家下载。

《手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推荐和下载》

相关文章:《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免费下载 https://baiyunju.cc/3602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1120册|电子版+目录文件|免费下载

《影印涵芬楼版本.正统道藏》电子版下载链接内,包括7.24G大的电子书全集电子文件,和1120册详细的目录文件。

道藏电子版文件为DaoCanon01.iso.rar压缩格式,可以直接解压缩为djvu高清电子版,使用WinDjView等阅读器打开,软件界面也与PDF文件阅读器一样。

WinDjView下载链接:DjVu文件阅读器WinDjView v2.1 ,中文界面、免费、绿色免安装版,下载链接及使用体验 https://baiyunju.cc/3630

将电子版文件后面的.rar后缀去掉,便是.iso光盘镜像文件,可以使用光盘记录机记录为光盘,或者在电脑中导入虚拟光驱查看。如果没有特殊用途,建议直接解压缩。

目录文件为详细的索引目录,html文件,可以直接点击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按“Ctrl+F”快捷键搜索需要的经文,就可以查询到经文所在卷册及页码。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是哪个版本?涵芬楼是什么意思?
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时期的藏书楼,1909年以涵芬楼命名。到1924年,商务印书馆已经收藏了大量善本古籍,涵芬楼藏有37000卷善本书和珍贵抄本,其中包括十二卷濒于失传的《永乐大典》。书籍之多曾一度超过北平图书馆,达到51万册而成为中国最大图书馆。可惜,在1932年,涵芬楼连同印刷厂、编译所、尚志小学,全部毁于侵华日军炮火之下。

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务印书馆在上海以“涵芬楼”的名义,将北京白云观所收藏的《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影印出版,这就是《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共收入道经1476种,计有5485卷,装订成1120册,全书3366万字,10万筒页,尺寸:180*280。

电子版图片预览
在djvu文件阅读器WinDjView软件中打开的截图,可以点击看大图,画质已经压缩: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电子版图片
版本特点:
1、名家编审,精心校勘。以谢路军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历时数年,精心编校而成。以三家本及新文丰本为校本,精心校对,吸收前人的成果,并更正诸本多处失误。由全国百佳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

2、内容完整,底本精良。以私人收藏、保存完美的涵芬楼本海外藏本为底本影印制作,原大影印,无一删减,效果更为完美。较诸其他版本,本书更具有收藏价值。

3、电子制版,数码印刷。采用最新的电子制版技术,印刷清晰完美。采用最新的数码印刷技术,较二十年前的纸版影印,其清晰精美不言而喻,更具有保存价值。

4、再造善本,制作精良。依涵芬楼本原貌,采用国内最好的70克玉龙纯质纸印刷,布面精装,不惜工本,更便于保存和收藏。依原底本千字文顺序1120分册,分装为512函,更便于阅读和检索。更于卷首增加《影印涵芬楼本道藏目录详注》一函,便于读者查阅检索。

全书3366万字;10万筒页;
尺寸:180*280;
分装1120册;512函;布面,线装。
定价:48万元

显然,这样的定价说明《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纸质版主要为图书馆、富豪等收藏、装点使用,并不适宜推广、阅读。

好在网络上有真正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电子版流行,可以使用手机、电脑阅读,方便携带阅读。

免费下载方法
百度网盘丨电子书免费下载链接
本资料来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所有。

提示:

目前道藏电子书文件被百度网盘识别并屏蔽分享,导致所有形式的分享链接都会无效,因此也暂时无法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发送链接。正在想办法修复链接,非常抱歉影响了大家下载。

《手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推荐和下载》https://baiyunju.cc/tag/%e7%94%b5%e5%ad%90%e4%b9%a6%e9%98%85%e8%af%bb%e5%99%a8%e4%b8%8b%e8%bd%bd

《手机解压缩软件下载及教程》https://baiyunju.cc/tag/shou-ji-ya-suo-ruan-jian-app

更多电子书……https://baiyunju.cc/shu/dianzishu

其他版本《道藏》:

《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免费下载 https://baiyunju.cc/3609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免费下载 https://baiyunju.cc/3602

DjVu文件阅读器WinDjView v2.1 ,中文界面、免费、绿色免安装版,下载链接及使用体验  https://baiyunju.cc/3630

《中华道藏》全集49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免费下载

《中华道藏》48册全集电子版+目录,分为PDF版、PDF OCR文字识别版、DJVU版两种文件格式、三个版本。

其中, PDF OCR文字识别版、DJVU两个版本可以使用繁体字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查找需要的经文。也可以复制、导出为txt版本。但是DJVU格式电子书需要专用软件打开,不便于阅读,因此推荐选择PDF、PDF OCR文字识别版两个版本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PDF OCR电子版比PDF版文件要大一倍,但是有中文书签目录,并且可以中文搜索全文。 PDF OCR版为压缩文件,但是没有解压密码,可以直接解压缩。

单独的目录文件为html网页版,可以直接点击使用网页浏览器打开,按“Ctrl+F”快捷键搜索。也可以使用WPS、word等软件打开或转换为其他文档格式。目录文件的字数就高达32万,无论使用什么程序打开,卡顿都是难免的。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下载,可以在手机端、电脑端转存或下载。

电子版截图(点击看大图):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中华道藏》全集48册+目录|PDF/djvu电子版
版本说明
作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在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下,道家经典丛书《中华道藏》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筹划、组织、编修、整理而成,于2004年1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16开48大册,繁体竖排,以《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丹经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共收书1500多种,5500多卷,约6000余万字。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中华道藏、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 开本:16开
ISBN 7-5080-300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 第015070 号

叙例
《道藏》者,道教一切经书之总集也。夫生天地,和阴阳,包囊万物二旦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纪纲,成就仙业,利乐群生者,教也。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诵经者足以劝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积德累功。仙真圣人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经教为津梁也。且道家经藏,蕴涵丰博,凡我华夏人文所涉,哲理智慧、道德伦常、文学艺术、医药方技、礼仪民俗,皆有所聚藏。不啻中华文明一大宝藏,亦且人类文化一遗产也。

道家经教之兴,其来久矣。夫天尊开教之说,太上垂范之迹,悠乎渺邈,奥妙匝议。至若轩辕间道于四海,老君建言于函关,载诸道典,博古者识焉。推寻史迹,《汉书·艺文志》著录前汉道家、神仙家经书,合四十七种,近一千二百卷(篇)世代悠远,书缺有间。其坠绪犹存者,当以黄帝四篇、道德、南华诸经,最得清静治身、无为治国之旨。按《汉志》所载黄老古籍失传已久,今时幸有地下竹帛古写本出土,什可珍贵。故当补入经藏。

东汉道教建立教团,仙经始传。琅邪千君,降授太平甲乙之经;鹤鸣天师,教习河上想尔之注。皆劝世奉道守诫,积精养神,欲致天下太平,人得仙寿。魏普以降,经书渐增。普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其师郑隐所藏,有经书二百零四种,六百七十九卷;符箓五十六种,六百二十卷;合计二百六十种,近一千三百卷。道士珍秘其书,流传不广,故多佚失。东普南北朝,道门经诰日增。 《上清经》托紫微夫人降诰,《灵宝经》则称自然天书;鲍君见《三皇大字》于石室,天师受《正一法文》于赤城。新出道经篇卷孳乳,广为流布。宋明帝泰始七年(471),道士陆修静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二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梁武帝普通四年(523),阮孝绪撰《七录》,其仙道录中有经戒、服饵、房中、符图四部书,合四百二十五种,一千一百三十八卷。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 ,京师玄都观道士撰《玄都经目》称:道经、传记、符图、论著,见有书本者二千四十卷,其中经传符图一千一百五十六卷,诸子论八百八十四卷。隋开皇三年(583) ,秘书监牛弘奏请搜访异书,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故《隋书.经籍志》著录:道教经戒、饵服、房中、符箓四部书,合三百七十七种,一千二百十六卷。此唐前仙道经书之总数也。

南北朝道士所撰经书目录,始立『三洞四辅』七部名目,为后世《道藏》编修者所沿用。然当时道书尚未汇聚成藏。按南宋谢守颢《混元圣记》卷八载:周武帝建德三年(574) 六月,诏立通道观于都城,弘阐道教。 『乃命哀九流之书,摘其合于道者,并付道藏。 』而今《周书.武帝纪》所载诏书中无此语句,故不可据证北朝已有《道藏》之名。今考『道藏』之名,始见于唐初高宗、武后之世,时又称《一切道经》。按宋人《宝刻类编》卷八,著录唐弘道元年(683) 十二月,道士王悬河于成都刻『道藏经序碑二,其二高宗制,其一武后制』。今敦煌石室所出S.1513 号抄本卷首,有御制《一切道经序》。其文哀悼孝敬皇帝病逝,敕写《一切道经》三十六部。按孝敬皇帝,即高宗、武后所生长子李弘,显庆元年(656) 立为太子,逝于上元二年(675′) 。故此序当为天皇、天后御制,疑即王悬河所刻《道藏经序碑》文。若是则高宗之时已有《道藏》之名,或称《一切道经》也。

唐明皇即位之初,京师太清观主史崇及学士崔湜等,奉敕『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撰成《一切道经音义》,并新旧经书目录,凡一百十三卷。开元中,遣使搜访道经,编修为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此据《文献通考》卷二四四引《宋三朝国史志》。天宝七年(748) 闰六月,又诏内出《一切道经》,令崇玄馆缮写,分送天下诸道转写,用广传布。

其写经作藏之法,应如《三洞奉道科戒》所述。写经规格有十二种,一者金简刻文、二者银版篆字、三者平石镌书、四者木上作字、五者素书、六者漆书、七者金字、八者银字、九者竹简、十者壁书、十一者纸书、十二者叶书。作藏之法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总藏者,上下左右前后皆作重级,各安题目曰『三洞宝经藏』。别藏者,三洞四辅各别作藏,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藏、五者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别,若次安放藏殿。

其各部藏经卷数,具如天宝八载《南竺观记碑》所述:洞真上清部二百卷、洞玄灵宝部四十卷、洞神三皇部十四卷、太清部三十六卷、太平部一百七十卷、太玄部二百七十卷、正一部经二百卷、符图七十卷。又有《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经一千余卷,合二千一百三十卷。此为大唐盛世三洞众经之数。

寻值安史之乱,两京畑煤,藏经焚荡。幸得近世西陲石室秘籍重光,捡出道经写本,约八百件。多盛唐所书,劫火孑遗,断篇残卷,亦足珍贵。唐末五季,中原乱离,琅函玉笈,所在凋零,惟吴蜀偏安之地,有所保藏。吴越忠懿王钱俶,赐天台山桐柏观金银字经二百函,道士朱霄外为建藏殿。天师杜光庭漂寓成都,搜招新旧经诰,仅三千卷。按吴越旧藏写本,今存《度人经》一卷。杜光庭所得《素灵真符》三卷,今存明《正统道藏》中。

北宋开国初,太宗尝搜访道书,命徐铉等校正抄写,得三千三百三十七卷。真宗大中祥符初,诏​​修《道藏》。司徒王钦若总领其事,依旧目刊补成藏,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撰经目七卷上献,赐名《宝文统录》。大中祥符五年(1012) 冬,海宁张君房除著作佐郎,继领其事。据朝廷发到余杭及江南各地旧《道藏》经本,与诸道士商较异同,铨次成藏。天禧三年(1019) 春,写录成七藏进献,题曰《大宋天宫宝藏》。都四百六十六函,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以千字文标其函目。仁宗天圣中,君房又撮其精要,撰《云笈七签》百二十卷,进呈御览。

徽宗政和中,又诏访道书,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坚等校定,送福州闽县镂板,题曰《万寿道藏》,都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刊镂工讫,进经板于东京。按《隋书.经籍志》始载道教符印雕木之事,《混元圣记》卷九载五代普高祖天福五年(940) ,令道士张荐明雕刻《道德经》印板。然《道藏》全部刊板,始于徽宗政和中。及靖康、建炎中,女真南侵,各处《道藏》多毁于战乱。而神州九仙山报恩光孝观未遭兵火,所存《万寿道藏》印本,于孝宗淳熙二年(1175) 奉令送临安行在。敕写录成数本,颁赐诸道观。此南宋境内藏经,得免至元焚经之祸,为明代修藏者所据。按宋刻藏经已无存世者,但明刻藏经中有匡字、恒字缺笔避宋讳者,当系据南宋旧本翻刻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 诏取汴京《万寿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长观又7北京白云观Y 章宗明昌元年(1190),天长观提点孙明道奉诏,分遣道士搜访遗经,补刊成藏。题曰《大金玄都宝藏》,凡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不久天长观失火,经板焚毁。元太宗九年(1237) ,全真道披云真人宋德方倡修《道藏》,命弟子秦志安于山西平阳玄都观主持其事。据管州所存金藏为底本,搜罗逸经,校定付刊。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 全藏刊毕,总七千八百余卷,仍名《玄都宝藏》。寻值僧、道争辩,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诏焚毁《道藏》经板。普唐旧籍遭此惨祸,多告亡缺。按金元藏经刻本,今存世者仅《磻溪集》、《太清风露经》,及《云笈七签》残页。寥寥数卷而已。或传今山西省某地尚有金藏存世,未见。

明成祖永乐中,敕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永乐八年(1410) 宇初仙逝,弟张宇清继领其事。至英宗正统九年(1444) ,编成付刊,名曰《正统道藏》。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 ,又敕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等补编《续道藏》。明《藏》所收经书,合一千四百七十六种,有五百十二函,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仍以《千字文》标定函目。清光绪庚子年(1900)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明《道藏》经板悉遭焚毁。各处宫观所存《道藏》印本,亦多告缺。其大略完备可观者,惟北京白云观所存明刊本一部。今已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自皇唐以降,历宋金元明,所修藏经仅此孤本独传于世。幸耶非耶?

民国初(1923-1926) ,上海涵芬楼书馆据白云观藏本影印三百五十部,改梵夹装为线装册页本,凡一干一百二十册。一九七七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又据涵芬楼本影印,改为精装本六十册。同年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精装本六十册。一九八六年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精装本三十六册。一九八八年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及天津出版社,联合影印精装本 三十六册。今海内外学者所读藏经,均为涵芬楼影印本及改编本。

自明代编修《道藏》之后,迄今四百余年间,官方及道门均未续修新藏。国内海外道士学者所编道经丛书,其荦荦可观者,有《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丛书》、《道书全集》、 《道藏精华》、《藏外道书》、《道家略》、《敦煌道经图录篇》等。其中多有古籍佚本,新出经诰,篇卷数已逾明《藏》。惜其未获聚成一编。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学术文化繁荣,宗教信仰自由,道门大德、教外学者,共议新修《中华道藏》。先期整理明编《正统道藏》,补其阙佚,纠其讹谬,标点断句、分类重编,俾使面目一新,以便观览查阅。嗣后将搜集明以后新出经传诰诀,续成全藏,庶乎道门经教,可臻完备焉。所赖政府支持,同人用力,凡历时七载,校对五过,虽艰难备尝,幸无负时遇。首编前明经藏,整理辑补已成,编为四十九巨册。今将出版流布,先叙编纂体例如左。

一、整理宗旨及框架
《中华道藏》之整理,乃继明代编纂《道藏》之后对道教经书所作之系统化、规范化结集整理,乃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继承发扬之盛事,为道教界与学术界所重视。此次整理,尊重道教固有信仰和经教分类传统,并采纳当代道教学术研究之成果,旨在推进道教文献典籍纳入现代文明规范体系,促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阐扬。整理框架有校勘、补佚、校注、标​​点,并据三洞四辅的宗旨重新分编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法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目录索引七大类。由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会最后审定。

二、底本及分册
《中华道藏》本编,搜集整理明代以前道教典籍。明编《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所收经书,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种,除三种重复,均收入本编。但明《藏》目录,有原经一种分作数种,或数种合为一卷者,今酌情改编。故今目录所列经书篇卷数,与明《藏》略有不同。

唐宋金元所编《道藏》经书,有明代失传或残缺,而今复得者。如近代考古发现之黄老简帛书、敦煌石室道经写本、金元藏经刻本孑遗等,约百余种。今选择其中明《藏》失收或有版本价值者,补入本编。都合前述明《藏》所收,总一千五百二十六种。

明编《道藏》原刊本,今存世者寥寥。原北京白云观与上海白云观​​各收藏一部,清代已见残缺,虽经道光年间校补,仍稍有缺卷。今此本已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难得一窥。传世所见者,惟近世涵芬楼影印线装本。一九八八年文物出版社等三家据此本影印,略补其残缺。今用为底本。

自唐初至明代所编《道藏》,所收经书均依『三洞四辅』七部分类。其洞真部收入上清诸经,洞玄部收入灵宝诸经,洞神部收入三皇诸经,太清部收入服饵金丹诸经,太平部收入《太平经》,太玄部收入老子五千文及其注解,正一部收入天师道经戒法箓。按三洞四辅分类法,仅能涵括唐前所出道教经书,宋元时已不适用。明代《道藏》虽有三洞四辅类目,但各部所收经书杂无统绪,不合唐初旧例。今新编《中华道藏》,依道门旧例,仍保留三洞四辅名目。但所收经书皆据其内容性质,或时代先后、所属门派,重新分类编次。以期合于三洞旧貌,经史源流。全书分编为四十九册。

《中华道藏》免费下载方法
百度网盘丨电子书下载链接
本资料来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所有。

提示:

目前道藏电子书文件被百度网盘识别并屏蔽分享,导致所有形式的分享链接都会无效,因此也暂时无法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发送链接。正在想办法修复链接,非常抱歉影响了大家下载。

《手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推荐和下载》 https://baiyunju.cc/4242

相关文章:《正统道藏》全集36册+目录|PDF电子版|免费下载 https://baiyunju.cc/3609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城隍宝诰

城隍宝诰

志心皈命礼。

社稷古公,天下正神。

铨福国显忠之行,禀赏善罚恶之仁。

都邑之主,诸郡侍从。

所隶十三布政,案判一十八司。

庙社万年,恩扶亿劫。

设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权。

运神力以护郢川,遇阴兵而驱夷寇。

至灵至圣,乃正乃公,

护国保宁佑圣王威灵公感应尊神。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1000_看图王.web.jpg1000 (1)_看图王.we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