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易经系传别讲 下的文章

南怀瑾先生:一阴一阳就是一善一恶,有善必有恶,有恶必有善。善继就要均衡调和。

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调和正反的,一阴一阳要达到调和、均衡,便得了道,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阴一阳的。至善是没有善,也没有恶。有一个善的存在,就有一个恶的存在,善过了头就变成恶了。这个宇宙间相对的法则,善恶是非与利害都是相对的。善继。如何教他善继?就要均衡调和。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调和正反的,不是矛盾的统一而是均衡一阴一阳要达到调和、均衡,便得了道,不均衡便不得道。所以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就是孔子特殊的地方。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一切的宗教都是提倡去恶为善?因为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阴一阳的。一阴一阳就是一善一恶;有善必有恶,有恶必有善;有是必有非,有非必有是。天地间的善恶是非,哪一个对?都不是绝对的,道德也不是绝对的。

譬如说道德礼貌:在某一个时候是道德,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空间,你那么做就不道德啦!甚至在另一个时候,却反而成罪恶了。所以善恶是非、道德黑白,是没有绝对的,都是人为的。说一个绝对,就是相对了;因为绝对是从相对而来,对相对的而言,才会产生绝对的观念。形而上的统统被佛说完了,所谓“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但是他老人家己经犯了错误啦!明明说不可说,但他已经说了,说了什么?说了一句“不可说”。可知形而上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形而下是没有绝对的,只有靠人为来调整它;所以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个善字,到孔子的学生曾子作大学时,加了一个“至”字,成为“在止于至善”。什么叫至善呢?至善是没有善,也没有恶。有一个善的存在,就有一个恶的存在,善过了头就变成恶了。像父母对儿女的爱,关心过度,最后会令你很痛心。所以爱人是痛苦的,被爱是幸福的;一点没有错!但是一个人如果幸福得太过头了,那又一点都不幸福了;你什么都关心我,我会很讨厌。被爱得太过分了,不是好事;善得过分了就是恶。

这个宇宙间相对的法则,善恶是非与利害都是相对的。为什么会如此?你说人活着真麻烦!有那么多麻烦,那你不要活去死好了。有人说死了倒好,一了百了。我说如果你到了那边,发现那边的痛苦、麻烦比这里更多,想想还是回来的好。可是老兄!你要叫我为你回来作担保,替你去领入境证,我可办不到啊!有位同学伤心了来找我,说:老师!我还是死了的好。我说:死了就真解脱了吗?他说:我认为。我说:你先要去考证考证啊!万一死了的地方比这里还要麻烦,后悔可来不及了;要考虑考虑啊!这是真的呀,你可知道那个世界,跟这个世界一样的麻烦吗?如何使它不麻烦?善继。如何教他善继?就要均衡调和。所以孔子说:继之者善也。

——恭录自《易经系传别讲 》

南怀瑾老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个什么道?有中和就有分化!

有中和就有分化,这个均衡的存在,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个道不是讲本体之道,是讲用。宇宙万有一切的象,它的用都是两个相对的力量而产生。因为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必然之道。不管现象怎么变,道的本体是不动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里边问题就很多了。这个道,不是本体之道,是应用之道。所以我常说,讲中国文化有两个问题最难解释:一个是“天”字,一个是“道”字。中国文字是从六书来的。譬如这个道字,有时候讲形而上,有时候讲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说、不可说的,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

有时候形而下的法则也叫道,甚至我们走的路也叫做道。所以一个道字、一个天字,有好多种定义。研究上古的文化,譬如我们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时候用作名词,有时候用作动词。动词与名词的意义就不同了。所以我们读古书时,对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

现在《易经》上讲的这一句,是应用之道。宇宙之间任何东西,都是一阴一阳。譬如有个男的,一定有个女的,“之谓道”——这个道是个法则。有一个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间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

明末清初有个大文豪,与郑板桥齐名的李渔。他说世界本来是个活的舞台,几千年来,唱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这句话实在不错。几千年来,这个世界舞台上,历史就是剧本,演员只有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修道的人有句名言:“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单阴独阳是不能有成就的,必须要阴阳配合。不过,这句话被后世外道的人所盗用,认为修道要一阴一阳,要男女如何如何才可成道。那是胡说,靠不住的,不要上当。但是宇宙间的法则的确如此,一阴一阳,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拿政治哲学来讲,民主政治就是一阴一阳。有你的一派,就有我的一派,这是必然的。如果清一色那就不好玩了。试想,如果人人声音一样、面孔一样、思想一样、动作一样,没有男的也没有女的,大家一个面孔、一个方式,你说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玩?我想大家活不过三天就厌烦了!因为人形形色色,又要吵架、又要吃醋、又要捣乱,一天到晚都有事情做。人天生就是这么一回事,懂了这个,也就懂了“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不是道家旁门所讲男女的阴阳,而是讲宇宙的体用。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它起的作用,就是“用与象”。每一个现象都是相对的正反两个力量而成,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

有人讲《易经》讲到这里,说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也是不对的,不要乱扯!相对论是相对论,我们中国人很多认为你跟我相对,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种科学观念是很笑话的。

《易经》所讲的这一个相对,是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相对;站在西方的逻辑来看就是矛盾。这个矛盾最后当然还是统一的、中和的。不过西方唯物学家的矛盾统一,是反面的看法;中国的相对是中和的、是从正面来看的。这个观念,学逻辑、学哲学要特别搞清楚。

现在一般东西方的应用逻辑,都是从黑格尔的思想来,多半讲正反合矛盾统一,忘记了东方看正面相对的中和。有中和就有分化,这个均衡的存在,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个道不是讲本体之道,是讲用。宇宙万有一切的象,它的用都是两个相对的力量而产生。

甚至于说我们自己的心理,也是相对的。当我们心里刚刚宁静的时候,我们的坏思想就想来了。当我们烦恼痛苦到极点的时候,又很希望求得宁静。用阴代表烦恼痛苦,用阳代表宁静安详,就知道没有绝对宁静的时候,也不会有绝对烦恼的时候。

因为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必然之道。不管现象怎么变,道的本体是不动的,能够懂了这个原理,把握这个原理,就是“继之者善也”。换句话说,假使善恶代表阴阳,有善必有恶,有恶必有善,善恶两个一定相对。

--摘录自《易经系传别讲》